面對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教育必須具有前瞻性,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觀念需要調整,教育理念亟須改變,育人過程與教學方式亟須重塑,不同類型人才培養模式亟須變革。因此,教育應立即行動以應對未來社會的顛覆性轉型。
教育轉型變革,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新型的個性化學習方式使得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承者,而是適應定制化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導師和引領時代創新的大師。那么,對于大學教師而言,我們必須直面這種變化,必須從自我出發實現角色轉型以適應未來的大學,必須立即行動起來。
一、大學教師要對學生有真愛。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是新時代好老師的標準,也是未來大學教師作為導師或大師這一角色重要的內核。只有懷有仁愛之心,對學生抱以真愛,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真正做到有教無類,才能切實履行未來大學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二、大學教師要做人格的示范與魅力集成者。
未來大學在實體形態、運行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必然要發生顛覆性變化。大學教師是大學之道的承載者,是大學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標準的踐行者,因此,未來大學對教師的師德師風評判將更為嚴苛,大學教師要堅守教育的理想信念,錘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人格的示范與魅力集成者。
三、大學教師要做產教融合的先行者與典范。
我們說未來大學是開放性的,還表現在大學與社會需求的有機融合。這就意味著,未來大學必須要施行融合式教育模式,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將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相融合,培養能夠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引領未來行業發展的國際化行業精英。那么,大學教師在做傳道的園丁、授業的教師、科研的學者的同時,必須走出大學,走進行業,深入產業,做產教融合的先行者與典范,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四、大學教師要做科學方法論的實踐者與創新先鋒。
大學是創造知識、發明技術的重要場所,能否有革命性的發現、顛覆性的創新,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創新知識,開辟新領域,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是大學教師應盡的義務。未來大學教師就是導師或大師,必須深入開展學術研究、教學研究,不斷提升學科專業水平,做科學方法論的實踐者與創新先鋒。
總而言之,我們已經站在變革的門檻上,技術進步已經讓新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成為可能。我們堅信,未來的大學將回歸它本來的意義,成為學者的聯合體,成為學習的中心,成為創造的中心。而作為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教師更應順應這一變革的大潮,主動迎接這一偉大的挑戰,以適應未來大學的顛覆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