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正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同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影響了當下的教育生態。對于教育生態中重的要組成部分——教師而言,這種影響同樣具有“不可逆轉性”。
大數據技術與教師教育產生深度融合,不僅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也助推著教師教育教學全方位變革與創新發展。那么,在大數據時代下,教師面臨著哪些轉變呢?
一、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主動自覺
大數據融入教學,主要是對教師的教學模式、講授、提問、理答方式、師生對話等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和關鍵因素進行觀察,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大數據采集和記錄,然后進行基于數據證據鏈的課堂教學行為的綜合分析與評價,并指出本次課堂教學的特征、優缺點,給教師一份課堂大數據分析報告作為反饋。
信息化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等領域,對大數據的轉化、把握和利用已是無可回避的大趨勢。因此,教師要在大數據轉化的三個環節形成自覺:
1、大數據輸入的自覺。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數商”,即能對大數據敏感,并能進行大數據收集、分析等輸入的自覺;
2、大數據加工的自覺。在大數據輸入之后,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將大數據與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勾連,并將大數據轉化為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的自覺;
3、大數據輸出的自覺。在教學經驗、成果等的表達、推廣層面,教師需要自覺形成有數據、有依據、有證據地進行表達的習慣,使數據化表達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常態。
二、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實踐載體
在大數據時代,老師不僅要解決思想和意識的問題,樹立數據思維和大數據意識,還要主動學習相關技能和素養。當經驗和大數據發生矛盾時,需要懂得如何對待采集的數據。而老師也需要一定的載體,才有可能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轉化落地。
從一個教學過程的全景來看,大數據轉化有三個載體:
1、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教學行動之前,根據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自身教學風格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大數據精準地定位一個教學設計的優勢、短板主要困難和障礙以及和沒有大數據做依據的教學設計之間的差異,從而規劃好下一步行動的計劃。
2、教學過程。教師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一定的策略、方法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導入、講解、提問、理答、對話等環節相互作用,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3、教學反思。教師要對自己基于大數據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即通過前后數值的對比,分析自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效果等通過大數據的引領所產生的變化,對哪些是預期變化,哪些是生成性變化進行判斷;對哪些因素和細節通過大數據的幫助由抽象變得具體、由模糊變得清晰、由不準確變得準確等進行記錄。反思之后,教師還要能夠帶著這樣的反思和改進措施進入下一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形成不斷依靠大數據來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循環。
速課網是國內最早將H5技術引入移動教學領域的移動教學應用工具平臺,結合AI人工智能大數據,幫助老師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中把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轉化落地,并輔助教師準備和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互動,通過強交互的體驗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