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5月以來,各高校教務處及教師均在準備申報一流本科課程,今天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申報通知終于來了(教高廳函〔2021〕13號),對比2019年一流本科課程申報通知(教高廳函〔2019〕44號),我們對第二批的申報通知內容的變化該如何解讀?作為老師應該如何準備申報第二批一流本科課程呢?
1
申報通知劃重點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2021年4月9日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13號),對比第一批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的通知,這次申報有什么變化呢?
1-五類一流課程認定額度5000門
2019年的一流課程分為三部分精品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及線下、混合、社會實踐等。認定額度為3559門(首批總共是5118門)。這次五類一流課程一起認定,認定的額度為5000門左右,一般比例為50%,那么參加申報的課程總數約為10000門,涉及的授課教師約為3-5萬人,高校包括全部本科院校。
2-如何理解一流課程強調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的國家級一流課程一般只占學校課程總數的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一流課程的數量有限,輻射范圍有限。教育部希望通過一流課程建設達到擠水鑄金的作用,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高校在開展一流課程建設中要做到以點帶面,促進課程體系的改革,一個一流專業應該需要有1-2門的一流課程支撐。
原文:進一步優化一流課程結構,鼓勵圍繞重點領域申報滿足人才培養迫切需求的課程,注重健全和完善具有示范推廣價值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
我們在推薦一流課程中需要注重課程的示范作用,以“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為主,建立完整的“課程群”,把高校的優勢學科、優勢專業、優勢課程作為為推薦范圍。清華大學推出了“標桿課程”,上海交通大學推出了“霸王課”及榮譽課程體系(如:數學分析、物理導論等拔尖人才基礎榮譽課程)。
3-五類課程分類推薦,一起申報
五類課程的評審標準和遴選辦法不一樣,所以五類課程雖然一起申報,但是評審標準、申報書填寫要求也不一樣。
(1)線上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應突出優質、開放、共享等特征,并配套良好的教學支持服務。這兩類課程比較認定流程和評審標準比較成熟,老師們可以按照2017-2019年的要求準備相關的材料,尤其是課程平臺的運行數據。
(2)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強調課程內容與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新,并具有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這是2019年開始的新三類一流課程,認定的要求不一樣。三類課程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課程內容重塑和教學方法創新。
4-申報截止時間2021年7月10日
相關單位完成網上申報、推薦后,須通過“工作網”打印具有防偽標識的申報備案表(附件2),與平臺生成的匯總表(附件3)一并按要求簽字蓋章,于2021年7月10日前寄送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課程教材與實驗室處,每份材料一式一份。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紙質材料直接報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和其他地方高校的紙質材料由其主管部門統一報教育部。
5-校內遴選及省內推選的組織
從現在到7月10日還有三個月的時間,申報工作留給學校和省級教育廳的準備時間比較充裕,學校可以根據教育部的通知進行校內遴選與推薦,同時,各省市教育廳可以根據教育部分配的名額進行遴選。(按校分配名額、競爭名額或分配+競爭多種方式進行)
原文:
推薦單位和各高校須對申報推薦課程的內容、教學活動和所有材料進行全面核查,對課程團隊以及課程政治性、合法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嚴格把關。
推薦單位和各高校要嚴格按照推薦遴選條件和程序組織推薦工作。對在工作中存在嚴重失職瀆職或弄虛作假、謀求私利、收受賄賂、違法違紀等行為的,將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分賽道申報,與之前一流課程申報流程一致,此次申報課程分中央賽道和省屬賽道。教育部直屬高校課程直接向教育部推薦。其他中央部門(單位)所屬高校課程由其主管部門相關教育司(局)向教育部推薦。
教育部直屬高校名單(http://www.moe.gov.cn/jyb_zzjg/moe_347/)
地方高校課程由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向教育部推薦。軍隊系統高校課程推薦工作,由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商教育部后另行組織實施。在境內課程平臺上線的港澳地區高校線上課程參評事項,由教育部港澳臺辦另行安排。
6-申報材料的變化
申報材料重視課程的電子材料,除了具有防偽標識的申報備案表(附件2),與平臺生成的匯總表(附件3)一式一份之外,不再提供其他紙質材料。不需要提供過多的紙質材料。紙質材料比較簡單,都是根據申報表格自動生成的。電子材料需要根據申報書的要求在線提交。
具體申報推薦要求可參見相關類型課程申報書和申報說明要求。《申報書》(模板)和《申報說明》可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工作網(www.chinaooc. cn)”(以下簡稱“工作網”)查閱。
7-申報材料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各高校、推薦單位須分別對擬申報推薦課程的相關信息材料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8-教育部評審流程
教育部將組織有關專家,按照五類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對課程進行網絡和會議綜合評議。其中,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社會實踐課程三類課程,通過中央高校賽道和地方高校賽道分別進行評議。
9-申報時間節點
(2)教育部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中央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于2021年4月19日之后登錄“工作網”,查詢推薦限額。
(3)2021年6月1日至7月10日期間,課程負責人須在線填寫申報書及上傳相關材料,申報高校和推薦單位須完成報送信息的審核和在線申報、推薦提交工作。
(4)“工作網”可為此提供平臺支持與技術服務。請有此需要的部門聯系人于2021年4月19日前聯系“工作網”(如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則直接聯系“實驗空間”)。
2
課程否決性指標已在通知中明確
1-課程未納入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且設置學分的本科課程。
報推薦課程須為普通本科高校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且設置學分的本科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通識課等獨立設置的本科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等。
2-非本科課程
高等職業院校課程不在此次申報推薦范圍內。研究生課程也不在此次申報范圍,少部分研究生課程同時面向本科生開課且滿足要求的可以申報。
3-課程運行不滿兩個學期或周期
申報推薦課程須于2021年1月31日前至少經過兩個學期或兩個教學周期的建設和完善,取得實質性改革成效,在同類課程中具有鮮明特色、良好的教學效果,并承諾入選后將持續改進。
4-申報過的課程未進行修改和完善再次申報
此前參加過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但未通過認定的課程,須經進一步修改完善,在上次推薦之后至少經過一個完整教學周期的改革實踐方可申報。
5-申報個人和團隊成員不符合申報要求
課程主講教師、課程團隊主要成員只能參與申報一門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負責人(或主講教師)須為申報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學術造詣。
申報個人和團隊成員存在師德師風好問題
6-政審材料不符合要求
參與申報課程的所有團隊成員未完全提供其所在學校(或工作單位)校級黨委或相當級別黨組織出具政治審查意見。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必要的技術支持人員可作為團隊主要成員。
7-申報課程所提供材料無法支撐其課程兩性一度的要求
課程質量:嚴格遴選標準,重點考查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嚴把政治關、學術關、質量關,堅持優中選優、寧缺勿濫,確保認定課程經得住檢驗。
8-在認定工作中,對于涉嫌違規行為的,一經發現并核實,一律取消參評資格。
9-對課程團隊成員存在師德師風問題、學術不端問題、五年內出現過重大教學事故,課程內容存在思想性科學性問題的,實行一票否決。
3
關于疫情期間運行的說明
在2020年春季學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采用在線方式進行授課的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如符合教改設計理念并取得預期效果,可視為完成一個教學周期。
需要根據申報要求提供完整的教學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疫情期間所用的線上教學模式一般為線下教學模式,采用線上課程(MOOC、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線上翻轉(線上研討)的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線下課程:和傳統課堂一樣,老師用騰訊會議、ZOOM、騰訊課堂等在線教學或會議系統進行授課,學生聽課,比較少的教學互動,教學模式屬于線下教學模式。
2-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利用線上的在線課程如MOOC、SPOC或其他校內在線課程平臺(如 BB、Canvas、課程中心等平臺),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在線教學平臺或會議系統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教學,開展線上翻轉課堂。這種符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4
關于申報團隊的說明
課程可由主講教師個人申報或團隊負責人牽頭申報。
團隊主要成員一般為近5年內講授該課程教師,師德師風好,教學能力強,積極投入教學改革。
1-主要是課程負責人符合相應的申報要求。個人申報是指課程教學團隊只有一位老師。
2-團隊申報是指課程有多位老師共同上一門課,“接力班”和“平行班”可以參考2019年的申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