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變革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會學習、會選擇、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要落實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重要的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要充分發揮老師在教學方面的主導作用和學生自身學習方面的主體作用。
那么,信息時代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有哪些變革?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習動機是學生自身學習一切的原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身學習動機的充分激發,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的大環境下,教學設計不但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建立創設。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學會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適時提出問題,使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加深記憶,這樣自然而然為下一步的學習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任務驅動,實踐嘗試
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階梯式的學習任務,把本節課的知識分解為三個小任務,每一個任務都包含了各種知識。采用學生喜愛的方法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高效地掌握課程知識和技巧,達成教學目標。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幾種學習方法,如同桌交、問老師、打開老師提前做好的微視頻或從書中尋求答案。老師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最終調動激發了學生自身學習信息技術這門學課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小組合作,深度探究
適當地將一些具有知識性和探索性的問題作為學習目標,教師在學生自身的自主探究和小組學習中,作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要主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滿足學生探索的需要,從而讓學生能真正通過自我深究而學會,并達到學以致用。
四、遷移運用,拓展創新
在學生完成本課的知識目標后,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提供幾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把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和內化,幫助和促進學生對我們教學內容所反映事物的各個性質、規律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較為深入學習及深刻的理解。
五、交流展示,課外延伸
交流展示是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一方面鍛煉了我們學生在口頭表達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地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學習交流展示活動中,我們充分發揮出“學生共同體”的學習、互助作用,既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又為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堅實的基礎。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來源于課堂,更多的來源于生活,所以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向課處延伸,使學生真正將信息技術課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總而言之,教師在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要充分多方面地發揮互聯網+教育、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靈活優勢,以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學導向設計,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
速課網是國內最早將H5技術融入移動教學的教學應用工具平臺,專業輔助廣大教師開展教學和管理學生,打造強交互式的移動課堂,幫助老師線上線下同步掌控學生學習情況。速課網幫助老師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結合大數據實時跟蹤學生的學情分析,提升老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