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課堂改革中,“效”很重要。這個“效”,一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高效率,二是指學生課堂學習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課堂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所生發的高效能。
只有在教師指導下的高效率的學生學習取得了高效益的回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鍛造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然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將“高效課堂”與“傳統教學”對立起來。
“高效課堂”在我國經過各種演繹,逐漸概念化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無形的預設與束縛。部分教師甚至把“高效課堂”視為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立面,進而輕率地拋棄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一些有效做法。時下教育界喜歡追逐時髦概念的潮流,給很多教師帶來不自信,使教師不能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合理反思和有效繼承,從而失去了改進自身教學方法的信心。
二、盲目套用部分“高效課堂”模式
隨著教學改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一些區域、名校和名師都在宣揚自己的模式,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校每門學科的每節課都要進行分組,每節課都要安排學生討論。這種不切實際的照抄照搬,必將導致課堂教學走向僵化。
借鑒模式的正確方式應是借鑒其思想智慧,學習別人的創新精神,而不是套用模式的操作環節。引進模式要把模式當作引子,引導教師用智慧去教學,用思想去教學,用對學生和教材的深入理解去教學,最終擺脫模式的束縛。
三、虛假討論課堂的另一抹風景
一堂好課的重要指標應該是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提高,認知與情感和諧發展。實際上,有不少學生在分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存在偷懶心理,合作成了“合坐”。表面上是圍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實際上很多學生并未參與或假裝“虛假討論”等。這一系列現象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力,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四、課堂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高校課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又出現了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問題:就是教師從課堂上滔滔不絕到退居二線,主導作用沒有充分體現。有的教師干脆把整堂課交給課代表,轉讓話語權。
高效課堂改革是一個蝴蝶破繭、鳳凰涅槃的過程。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是曲折的。在“高效課堂”的推進過程中,切不可盲目效仿,也不可急躁冒進,而要結合本校實際、教師實際及學生實際穩步推進,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本土化。
課堂教學改革后,需要大量教學平臺來支撐教師開展新的教學活動。速課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移動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多樣、個性的教與學支持,構建開放“知識體系、微信學堂”為教師提供教育服務供給新機制,以打造一種全新的交互式教與學的體驗,幫助老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教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幫助學習者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習品質與學習自信心。